|
|
吴键:推进五育并举应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突破 |
发布时间:4/8/2024 浏览次数:5725 |
吴键:推进五育并举应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突破
时间:2024-03-14 来源:《中国教师报》
分享至: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关键目标。然而,从当前学生的健康成长态势来看,我们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令人担忧。尽管近10年来,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等指标有所增长,但耐力、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指标下降的趋势依然存在。此外,肥胖、视力下降和姿态不良等新问题也日益凸显。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近年来,虽然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出现心理困扰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数量却明显增加。更令人不安的是,极端心理危机事件有所增加,涉及的人群有逐渐低龄化趋势。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进步、家庭和谐幸福和社会安宁稳定的不利因素,也成为学校管理的重点、难点。
问题的成因非常复杂,但几乎可以确定的是,运动不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直接原因。
尽管教育部要求学校每天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并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集体体育锻炼,但这个要求并未得到严格的贯彻落实。实际上,只有约60%的中小学能够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
为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运动时间,教育部门倡导家长安排孩子居家体育锻炼或参与校外运动。但调研结果显示,家长认为放学后孩子最重要的“正经事”是做作业;由于担心孩子安全,80%以上的城镇家庭不允许孩子下楼或离家活动;只有不足20%的家长会陪伴孩子居家锻炼,但即便进行锻炼,90%以上的孩子锻炼时间也不超过18分钟。
更严重的问题是,在有限的运动时间内,运动质量也得不到保证。调查显示,目前义务教育阶段70%以上中小学体育课内容为中低强度,而中高强度(平均心率140—160次/分钟)才是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由于担心学生安全,如何提高体育课的运动强度,成为困扰体育教师的工作难点。
事实上,运动不足、运动质量不高仅仅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背景是学校体育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究其原因,一是教育评价导向存在偏差。以文化课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的高考升学制度设计从根本上削减了体育的地位。二是教育法规建设落后于学校体育实践发展。规定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0年)颁布至今超过30年,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些基本规定始终没有依规施行,更没有与时俱进出台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规定,如体育教师劳动保护、学生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险机制等。三是体育教师配置数量不能满足课时需求。调查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以中等水平师资配置需求测算,目前全国体育教师缺额高达16万。
强化学校体育,补齐教育短板任重道远。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的角度出发,从顶层设计上密集出台各项政策、规定,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良好教育生态,整体推进了素质教育发展。近年来,学校体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如体育课时的占比由8%左右增加到11%左右,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硬件配置达标率超过90%,学校体育出现了良好发展势头。但是,基于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期待,下一步素质教育的改革要以强化体育为抓手,五育并举,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第一,要破除刻板印象,全面认知体育的价值。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重要价值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学会体育的知识、掌握体育的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更重要的是,体育是培养高尚品德、健全人格、顽强意志、责任意识、抗挫折能力、沟通交往能力、生存领导能力不可替代的教育手段。运动是促进孩子大脑发育、全面发展最好的“健脑丸”“育心丸”。就心理健康而言,无论心理问题的预防还是解决,无论古今中外,体育活动都是有效的干预、治疗手段。从长远看,如果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缺失良好的体育教育,孩子未来的成长、成才将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五育并举。尽管与德育、智育相比体育处于弱势地位,但与美育、劳动教育相比,在社会认知、制度设计、条件保障、学生需求等方面,体育无疑具备更好的基础。因此,推进五育并举,以体育为抓手更有利于把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实践证明,如果实施措施到位、管理制度严格、评价手段客观合理,学校体育改革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在改善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解决学生身心健康问题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体育改革的成效和经验可以为强化美育、劳动教育提供示范。
第三,要基于体育教学,打造基于学科融合的综合课程或主题教育。五育并举并不意味着“各自为战”。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无论何种教育都只作用于学生一个人。因此,要防范各个学科相互独立、相互封闭等问题的发生。这不但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要基于教育目标的底层逻辑,把各个学科的教学融合起来,相互借鉴、相互强化,在有限的教学时空内提高教育效能。可以依据德育要求结合体育场景设计德育课,也可以结合体育场景安排美育、劳动教育教学内容。事实上,由于体育教学具有开放性、活动性、体验性等特点,体育与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融合空间是广阔的。可以预期,基于体育特色和场景开发综合性教育课程是推进五育并举、提高教育效率的必然趋势。
(原载《中国教师报》2024年03月06日第10版,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