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孟久儿: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回应人民群众新期盼 |
发布时间:4/8/2024 浏览次数:6784 |
孟久儿: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回应人民群众新期盼
时间:2024-03-08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至: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事业,也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民生工程。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牢牢把握教育的民生属性,更加突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民生上抓教育,坚定不移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事关家庭幸福和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民生属性最突出、最显著的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显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1.1%,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我国基础教育普及水平总体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需要,为实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实现了义务教育有保障和县域基本均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已逐步从弱到强、从强到优,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有了新期盼,对基础教育的需求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对基础教育的品质、特色、多样性有了更高要求,同时对教育公平的诉求也更加突出。立足基础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2023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聚焦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落实国家顶层设计,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彰显教育的民生属性,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要更加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更好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
要适应人口变动,在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布局上下功夫。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快和对更好教育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县城读书,导致“城挤村空”现象。这也是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均等问题的体现。面对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速度加快的趋势,各地应对城乡幼儿园、中小学布局做好科学规划,适当整合小、散、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幼儿园,扩大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一方面要分析办学水平和群众认可度较高的学校的未来学位需求和供给能力,“一校一案”合理制定挖潜扩容工作方案,进一步扩大优质学位供给;另一方面要制定区域新优质学校成长发展规划,通过提升办学条件标准、激发办学活力、集团化办学、建立城乡共同体等多种支持政策,加快办好一批条件较优、质量较高、群众满意的“家门口”新优质学校。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已进入波动下行区间,各地应当做好人口预测与学校建设规划,避免短时间内出现教育资源闲置。
要解决“分流焦虑”,在普通高中扩优提质上下功夫。要深入挖掘优质普通高中校舍资源潜力,增加学位供给,并结合实际优化招生计划,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为更好地促进县中发展,解决部分县中塌陷问题,地方政府应首先做好招生管理工作,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杜绝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恶性竞争,防止县中生源流失,进而稳定师资、实现快速发展。此外,县中的振兴和稳定持续发展,需要持续增加经费投入。当前县域财政压力较大,经费仍旧是县中振兴中的短板。普通高中经费来源实行“成本分担”机制,在财政方面需要更高层级的政府对县中办学进行投入支持。
还要持之以恒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研水平、课堂教学效率和作业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课后服务的水平,在课后服务期间真正做到满足学生“作业、实践、扶弱、特长”等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求。要进一步深化中高考内容改革,突出关键能力考查,改变评价方式,推进科学评价、多元评价,破除分分计较。
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还应关注残疾儿童、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为他们扩大优质就学机会、提升资助水平,更好满足他们对教育公平的新诉求。
(原载《中国教育报》2024年03月05日第2版,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财政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
|
|